1. 首页 >> 百科知识

(十大常用药不能随便吃)用药误区和谣言

关于药物使用的最新十大误解

10月17日,中国药学会发布

"2018年公众用药十大误区"。2018年活动由国家医疗产品管理局指导"全国安全用药月"活动之一。发布会上,中国药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丁丽霞呼吁全社会关注安全用药,学习用药常识,促进全民健康。

"2018年公众用药十大误区"分别是:为追求疗效而滥用药物、自我戒断无伤害、依赖胰岛素、用药不当、别人能用药就用药、可怕的不良反应、重疾补救、安全使用海淘药物、不同季节洗血管、规避风险、不打疫苗。

据悉,这些误解是由中国药学会主办的"药品安全网络知识竞赛"从活动中收集的81.6万份有效答案分析,得出其具有公众误识率高、潜在风险大的特点。

用药十大误区

误区一:为追求疗效而滥用药物

专家解读:实现合理用药,应遵循"安全、有效、经济和适当"四个原则。用药首先强调的是安全,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才能谈合理用药。比如孩子吸毒,家长有时会忽略"用药原则"应该少给孩子开成人的感冒药,必须要求医生给孩子输液,这被认为"吊水"好得快,片面追求疗效。

误区二:自己停药是无害的。

专家解读:很多人都知道长期服药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所以有些患者在感觉病情好转或症状缓解后就立即停药,不遵医嘱正确用药。药物治疗需要一定的时间,尤其是对于感染性疾病。只有有足够的疗程,才能完全控制感染。如果疗程不够,可转为慢性感染。一些慢性病(高血压、糖尿病等。)需要终身服用,不能随意停用。在患者依从性差的情况下,不规律用药很容易导致病情反复甚至加重,危及生命。

误区三:胰岛素是依赖的。

专家解读:有的二型糖尿病患者一听说就坚决拒绝打胰岛素;当口服药物控制血糖不理想时,一些患者更喜欢高血糖而不是胰岛素。问为什么,他们说:胰岛素就像吸毒。一旦使用,就会上瘾。你再也不会离开它了。你需要一辈子带着它。实在无法接受。胰岛素是治疗糖尿病最直接有效的武器。目前,胰岛素治疗不仅用于口服降糖药控制血糖差的患者,还提倡对一些刚发现糖尿病的患者使用一段时间的强化胰岛素治疗,将血糖控制在良好水平。最新医学研究发现,对于新发现的高血糖糖尿病患者,如果能够进行一段时间的强化胰岛素和血糖治疗,可以显著改善胰岛细胞的功能,对血糖的长期控制大有裨益。

误区四:吸毒是违法的。

专家解读:有时错误的给药方式不仅不能治愈疾病,还会直接影响疗效,甚至对身体造成伤害。服用普通片剂,无需咀嚼即可整粒吞服。因为我们服用的片剂中不仅含有主药,还含有崩解剂等辅料,片剂在胃中会逐渐崩解、溶解、吸收,从而起到治疗作用。

泡腾片是一种特殊的剂型,含有泡腾崩解剂,通常是有机酸和碳酸钠或碳酸氢钠的混合物。当它们遇到水时,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如果直接吞咽,大量气体会迅速充满气道,可能导致窒息。正确的服用方法是取半杯约100至150ml的冷水或温水,将一剂泡腾片放入杯中,待药物完全溶解或气泡消失后,摇匀。

误区五:别人能用我就用。

专家解读:基础水平、个人体质、人体疾病状况都有差异。如果道听途说让我们跟风,可能会因为错误用药掩盖病情而延误治疗,甚至对身体造成严重伤害。

有些老人听说阿司匹林可以预防心脑血管疾病,预防中风、心肌梗塞等。,所以他们自己去药店买,自己拿。服用一个月后,发现自己有黑便,原来是胃出血!胃肠道症状是阿司匹林最常见的不良反应。长期服用容易导致胃黏膜损伤,胃溃疡,胃出血。因此,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前,一定要征求医生或药师的意见,并经常监测血象、大便隐血试验和胃镜检查。

如果生病了,要及时去正规医院就诊。如果想参考别人的用药经验,最好先咨询一下医生或药师,看看是否适合自己的情况。服药时,患者应在医生或药师的指导下合理、对症用药。

误区六:不良反应很可怕。

专家解读:很多人认为中药毒性小,长期服用西药会伤肝肾,并引用部分页西药说明书举例,认为不良反应多的药物不安全。事实上,药品说明书中记载的详细不良反应并不代表药品质量不安全,而是代表对药品的彻底研究。对于某一种药物,虽然Yamatonokusushi医生无法准确预测哪些不良反应会出现在哪个特定的人身上,但他可以知道这些不良反应造成的后果以及避免和治疗严重不良反应的方法。当明确了药物的疗效和可能的副作用后,医生和患者会更清楚用药时应该注意什么,应该防范什么,更好地权衡患者用药后的利弊。比如使用一种抗肿瘤药物后,会出现脱发等严重的不良反应,但为了延长患者的生命,医生在权衡利弊后还是会给患者服用,因为脱发等不良反应与延长生命相比是可以忍受的。

另外,不良反应是有一定概率的,药品说明书中可能会有列出的不良反应,但有较大概率不会发生。一旦患者服药后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应及时就医,以免造成严重后果。对于一些【不良反应】"尚不清楚"毒品,但也要警惕这背后隐藏的安全隐患空 white。

误区7:重病的药方和秘方

专家解读:"在中国民间流传已久;重疾处方"这里所说的偏方,是指那些成分简单,药味少,易于就地取材,对某些疾病有特殊疗效的方剂。这些药方也常被称为土方、方便方、验方等。,所以在使用这些偏方治疗疾病时一定要慎重。有些流传下来的偏方确实有很好的疗效,但有些偏方却成了庸医行骗的幌子,疗效不确定,毒副作用不被人们了解和重视;有些偏方药物配伍不合理,毒副作用大,一般大众难以分辨。盲目使用民间偏方,不仅可能浪费时间和金钱,还可能延误治疗时机,损害患者健康。

误区八:海淘药用起来很安全。

专家解读:随着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发展,部分境外药品通过海淘、微信商家代购等方式在国内市场走俏,部分患者尽量购买国外生产的药品。专家提醒消费者,购买药品时应根据病情对症下药,不要盲目跟风,选择药物前最好咨询医生或药师。

网上和海外购药要注意以下几点:看清楚说明书;要注意运输和储存,防止药品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出现质量问题;不同人种有差异,药物的剂量也不同。如果按照国外药品说明书的推荐剂量使用,可能会用药过量或不足,从而影响治疗效果。

误区九:不同季节洗血管。

专家解读:不存在"在人类血管中;垃圾""毒素"真正堵塞血管的是脂质斑块。有些人血脂异常是因为吃得多运动少或者新陈代谢衰竭。胆固醇、甘油三酯等过多。存在于血液中,容易形成动脉斑块。心脑血管疾病需要很长时间。通常由于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长期控制不好,形成动脉斑块堵塞血管,或斑块脱落形成血栓堵塞血管,持续数年甚至数十年。这种改变不会因为一年输一两次血而有所改善。即使输血可以扩张人体局部血管,但补液后几天,药物代谢不会对受损血管产生长期影响。修复"效果。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一般指冠心病(包括心肌梗死)和中风。这些疾病都是慢性病,需要长期坚持,正规治疗。一年输血一两次效果不大。对于已经患有严重疾病的患者,应尽早去医院就诊。

误区10:规避风险,不打疫苗。

专家解读:疫苗不仅能保护个体,还能在群体免疫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当相当一部分人对某种疾病有免疫力时,可以为其他弱势人群提供保护,使弱势人群难以感染该疾病。整个群体中有免疫力的人越多,疾病就越难传播。疫苗接种被认为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最经济、最方便、最有效的手段。虽然疫苗也可能有不良反应,但其好处远远大于风险。

发布会上,中国药学会安全用药科学传播专家组专家对十大用药误区进行了解读。专家表示,合理用药应遵循"安全、有效、经济和适当"四个原则。用药首先要强调安全,只有在安全的前提下,才能谈合理用药。孩子生病后要及时就医,按照医生的处方合理用药。家长要详细了解药物说明书和注意事项,尤其要注意注意慎用和禁用的信息,不要随意使用成人药物。对此,北京协和医院药剂科主任药师张际春表示,儿童不是成人的缩小版,呼吁药企多开发儿童用药类型。

目前,一些慢性病、疑难病患者盲目相信偏方、经典、验方、秘方和网络上的各种广告,盲目治疗。中国药学会提醒公众,使用时一定要谨慎,不可盲目使用。否则,可能会浪费时间和金钱,还可能延误治疗时机,损害患者健康。对于国内市场"热门"专家还建议,海淘药品说明书一般不标注中文,消费者很难全面了解药品信息。购买海淘药品需谨慎,选择前最好咨询医生或药师。

针对公众对疫苗的误解,专家强调,疫苗不仅能保护个体,还能在群体免疫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整个群体中有免疫力的人越多,疾病就越难传播。疫苗接种被认为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最经济、最方便、最有效的手段。虽然接种疫苗后可能出现不良反应,但收益远大于风险。疫苗的普遍接种可以有效避免儿童残疾和死亡。世界各国政府都把疫苗接种作为公共预防服务的重中之重。

2018年公众十大用药误区特点反映出公众用药常识相对缺乏,用药科学素养亟待提高。丁丽霞强调,安全用药是重要的民生问题,用药错误可能给患者甚至家庭带来痛苦和伤害。普及安全合理用药知识,增强公众安全合理用药意识,形成良好的用药习惯,对促进公众健康具有重要意义,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更多药品安全信息,请关注中国文瑶和瑶湖露娃微信官方账号。


版权声明: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系网络收集,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谢谢大家!